“火车头拉出来的城市”、“老工业城市”,这或许是株洲给很多人的第一印象。而这背后则隐含着株洲雄厚的工业基础。株洲高新区成立于1992年5月,同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,株洲市天元区建区于1997年8月,两区于2000年底进行职能归并、效能整合,实行统一领导体制、统一财政体制、统一机构设置、统一人事管理,构筑起株洲新区。新区现辖4个街道、3个镇,总面积328平方公里,常住人口40余万人。2020年,株洲高新区营业收入、技工贸总收入双双突破2600亿元,在全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排名第34位,在湖南省133个园区综合排名连续三年稳居第2位;天元区完成财政总收入84.57亿元。29年耕耘,株洲高新区位于中国中部且非省会城市高新区,在工业制造强者如林的中国,扛起中部地区国家高新区的新时代担当,为中部崛起增添新动能蓄足发展后劲,成为中部地区乃至全国独具特色、极富魅力的投资沃土。
株洲新区是以中国轨道交通城、中南地区通用航空城、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城“三城”为支撑的株洲•中国动力谷核心区,具有以轨道交通、通用航空、新能源汽车三大动力产业为特色,电子信息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现代农业、现代生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发展体系。
这里园区布局合理
实行“一区三园”的发展格局,下辖河西示范园、田心高科技工业园、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,其中河西示范园为新区发展的主体。近年来,先后建成动力谷自主创新园、新能源汽车产业园、株洲汽车博览园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、军民融合产业园等特色园区,实现了产业错位发展、高度融合。
这里发展势头强劲
随着北汽株洲分公司、中国电子长城电脑基地等项目落户,“两机”重大专项、中车株机研究院、中车株所研究院、中车电机研究院等国家级重大项目陆续建设,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加速,获评“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”、“全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区”、“全省发展开放型经济优秀园区和优秀县市区”等称号。
株洲新区是一座创新创业之城。这里具有突出的创新能力。入选首批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培育建设单位,现已建立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28个、省级178个,院士工作站(点)16家。全球首列虚拟轨道列车在这里问世,12米纯电动智能驾驶客车在这里首发。近年来,株洲市先后出台“人才优先发展30条”等政策措施,为“中国动力谷”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。目前,“中国动力谷”已培育和引进已拥有各类人才超过13万名,其中“两院”院士26名,国家“千人计划专家”36名,市科技领军人才26名,区“双创”人才216名。近年来,株洲高新区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0%以上,株洲高新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8件,是全国平均水平的8倍。人才聚而宏图起,一元始而万象新。有了人才的支撑,株洲高新区正加速从“新区制造”向“新区创造”转变。
这里政策扶持完备
陆续摘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、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、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等国字号招牌,构建了完备的“1+7+4”产业招商和投资促进政策体系,其中“双创”人才政策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最优。实施对接500强、对接高校(科研院所)等“十大行动”,推动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落地。针对企业关注的破解融资难题方面,株洲高新区以建设“金融服务集聚区”为契机,聚集了湖南股交所株洲分所、中车产投等一批融资服务机构入驻高新区。主导和参与设立了11支产业创投基金,总金额达到100亿元。2019年,高新区整合现有政策性、服务性、非营利性金融资源,新成立株洲动力谷产业投资发展集团,进一步发挥金融对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。
这里配套服务优质
园区土地、标准厂房供给充足,“熟地等项目、标厂招企业”态势已经形成。加快行政集中审批改革,株洲高新区率先推进“证照分离”试点实施,全力承接67项市级审批权限,大力推行“两集中两到位”,实行“中心之外无审批”,工业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时限控制在40天内,93%以上事项实现“最多跑一次”。园区增量配电业务改革成功列入全国试点,园区工业用电成本在长株潭地区最为优惠。成立动力谷产业投资发展集团,建立风险补偿机制,创设供应链金融、保理,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生产制造型企业,园区+产业+资本不断融合,营造出一流的创新创业环境。
这里交通现代便捷
株洲新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,交通运输极为便利。贯穿我国东西、南北方向的京港高铁、沪昆高铁、京港澳高速、沪昆高速等铁路、公路交通大动脉均交汇于此;距中部最大的长沙黄花国际机场仅37公里;拥有国际标准集装箱码头,千吨级船舶可直抵长江沿岸城市。
这里环境时尚优美
动力谷大厦、文体中心、专家公寓等配套陆续投入使用,神农湖、栗雨湖、万丰湖先后高水准建成,生产生活配套日趋完善,园区像景区;城市提质加速推进,交通畅通工程等“五大行动”全面推动,厕所革命已经铺开,城区像客厅;乡村振兴在行动,以响水为引爆点的“石三门”现代农业公园拉开帷幕,农村像花园。
这里生活幸福感强
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建成,实现程度保持全省前十。在新农保、医保等方面实现了社会保障城乡全覆盖,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水平保持全省领先。每年新增5000个以上优质学位,全面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,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不断向基层和企业延伸,成功创建“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先进区”,连续多年获评“省文明城区”、“省平安区”,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。